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人大代表提案促星巴克撤出故宮

人大代表提案促星巴克撤出故宮

  中國人大代表姜鴻斌提出一項動議,要求關閉坐落在北京故宮內的一家美國連鎖咖啡店星巴克分店。在北京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黑龍江代表姜鴻斌說,他已向人大提出「關於星巴克立即撤離故宮」的議案,因為這家咖啡店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牴觸。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都在喝茶。中國媒體報道說,在姜鴻斌提出這項動議之前,互聯網上曾出現反對這家星巴克分店的請願,並吸引到了50萬個簽名。

  「必須撤離故宮」姜鴻斌說,「星巴克必須立即從故宮搬出去,這一抹殺民族文化的事件必須立即停止」。他表示,「星巴克在故宮停留一天,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挑戰,傷害民族品格和民族尊嚴」。

  不過,法新社報道說,在中國人大1000多項列入議事日程的議案列表中,沒有發現姜鴻斌所提出的這項議案。此前不久,中國央視英語主播芮成鋼在其網絡博客上發出抗議,認為「故宮裡的星巴克」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蹋。文章發表後,「星巴克入駐故宮」一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北京故宮和美國著名咖啡連鎖店星巴克不得不重新審視它們之間的「文化融合」。

  姜鴻斌說,在社會各界的譴責下,北京故宮只摘下了星巴克在店外的標誌;而故宮方面說,故宮方面正在與星巴克協商,力爭在6月之前找到解決辦法。針對媒體報道稱星巴克的租金被算做經營性收入,姜鴻斌表示「我們決不能利用老祖宗留下的財富為自己謀利」。姜鴻斌表示,即便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下,有些東西也是不能用貨幣兌換的,故宮就是這樣的無法用金錢衡量、兌換的「產品」。







BBC 2007年03月1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57北京時間 18:57發表







讀後心得隨筆:

  這新聞的兩方分別是故宮與星巴克。星巴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的跨國連鎖企業;故宮代表的是傳統中國文化與中共當局型塑的國族認同。簡單的說,我認為這樣的新聞是個全球化下民族國家的反擊。我不知反擊這字眼是否適當,但大前研一提民族國家之終結時,不是就預言著全球化經濟的洪流會沖垮以地域性的民族認同所建立的民族國家。批評大前研一的人大有人在,但他也明確的指出了一種趨勢。

  看這新聞前得先知道星巴克這間公司代表的到底包含了什麼?星巴克的確是市場經濟的寵兒之一。僅在1999年,該公司在海外還只有281家連鎖店,而現今,這一數目已經增加到了1200多家。世界各地的人們對星巴克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擴張的感受是顯而易見的。面對星巴克「麥當勞化」的指責,星巴克表示:「多年以來業務的發展和麥當勞有很大不同,星巴克和麥當勞獲得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麥當勞從事快餐業務,星巴克創造的是社區感和獨特體驗。」星巴克體驗是要創造自己的社會性體驗而不是創造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之間的競爭。

  在星巴克的行銷手法中可以看出星巴克已不是用「福特主義」式的生產體制來運行,它已經如同70年代後大環境的工業轉變,是屬於「後福特主義」的生產體制,生產者在販賣的已不只是商品而已,而是包括了消費品味與生活型態。而且整體生產是很有彈性的注重「創新」,在這樣的全球化浪潮中國家的角色已淡出,原先的地理疆域也已淡化,地方政府以及區域經濟才是對於星巴克有影響的。這些恰好與John Tomlinsony在最新文化全球化一書中所提到的「去疆域化」不謀而合,而且書中更提到「工業食物」的全球化生產(John Tomlinson 2005:135)問題,星巴克所使用的咖啡豆都產自第三世界國家,明顯的削弱了地域和食物來源之間的關係:空間-時間壓縮的痕跡。這樣的工業食物全球化也使得另一個問題產生:飲食的經驗與消費者當地經驗相隔絕(John Tomlinson 2005:137)。

  現代性中的「錯置」經驗並非異化,而是一種矛盾。人們僅是短暫「擁有」現象世界中的在地生活,也這成了認同建構的力量來源。這也和隨著資本全球化,而使當地對公共場合擁有權持續衰退有高度相關。(John Tomlinson 2005:121)在星巴克裡「錯置」的情況也明顯出現,這樣的店面模式是種全球市場對於計劃性銷售的要求,而非基於當地意識的表達或需求的建立。店面的空間營造也可以看出一種「文化」,不再只是一個沒有情感的空間,顧客消費這樣的文化,也就自行的內化而有了主觀和情感上的依附,在這樣的空間氣氛之下,咖啡是種上層階層的生活,藉由這樣的文化建構了自我的認同。

  在新聞中,姜鴻斌說他向人大提出「關於星巴克立即撤離故宮」,是因為這家咖啡店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牴觸。他也說:「星巴克在故宮停留一天,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挑戰,傷害民族品格和民族尊嚴」。在這方說法的言語中可以明顯的看出故宮所代表的文化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民族認同。然而,一間星巴克咖啡店在故宮內營運,簡單的說就是一秉持自由市場經濟的公司認為故宮這個地點是有其潛在市場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星巴克有著理性化內部運作體系,以精密的計算以及可預測性來達到最高的效能。而外部運作模式又形塑出一種體驗,舒適溫暖的店面營造使人可以預期,藉由這樣的消費體驗來意圖成新的認同感。而這樣的認同感正是中國共產黨最恐懼的,這樣的認同是與中共國族認同相牴觸的,這樣新自由主義式的個人經過體驗所產生的認同也更不該出現在以國族為單位下打造的大一統象徵中。故宮成了一種「地方感」的表徵,那空間更承載著中國的認同感,這種主觀的認同就像是對於自己小時候所住的地方一樣的認同。相較於星巴克所展現的是每間分店都類似的空間,甚至不同國家的店面也極為相似,星巴克展現的是一種流動的空間。

  我認為中共在這事件所透露的意義是:做為一個共產主義的民族國家,面對這樣全球化下的新自由主義入侵,中共不願看著「國家」的角色邊緣化,而意圖介入、反擊並捍衛自身的國族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