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閱讀筆記之《共產黨宣言》



課程名稱:馬克思專題:德意志意識形態             

研讀文本:《共產黨宣言》, 2008, pp. 49-7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節的標題為:無產者和共產黨人,為什麼需要特別解釋清楚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認為在此可以挖掘出理論路線的定位問題。於史實上當時各國,根本沒有一個名稱為共產黨的政黨,有的話也只是傾左的各類社會主義政黨,於是馬克思藉由講述他認為的共產黨與其他政黨之間的關係,來定位自己的理論路線。首先他說共產黨人是不分民族的、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實踐最為堅決,並且於理論上,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49]由此可以得知,馬克思的理論路線是踩在最底線的,不容許無產階級的再分割,也就是說他不容於自由派路線的改善社會不平等,或社會民主路線的經濟再分配,因為這些皆不是全體無產階級的利益。既然如此,馬克思的目的便是最左的全然推翻資產階級統治。[50]這裡馬克思也透露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鬥爭,並非只是經濟面或是政治面的問題,而是根植於現實的矛盾,並且是要消滅這矛盾,不斷的運動、過渡。[50]這矛盾於馬克思當時看來,便是資本主義所有制關係。



  馬克思接著論述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邏輯,一切的資本皆壟斷於資產家(藉由支配他人的勞動),一切的自由皆只限於資產階級所掌握的買賣,而馬克思欲消滅的便是這種壟斷的社會力量。[51-3]不僅於此,馬克思話鋒一轉又承接著上述的理論路線將同一邏輯連至精神層面,直接的抹除一切的觀念指責,他認為資產階級所說的自由、教育、法等觀念本身只是生產關係和所有制關係的產物,不過是反映了資產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54]再來,馬克思更激進的喊出,消滅家庭、婚姻,這些都只是接續著前面精神層面的邏輯,這些看似緊貼生活的親密關係皆不是無產階級的經驗基礎,無產階級只能不斷的勞動、不斷的填補、消耗,作為一個異化商品、一個生產工具。[54-6]



  緊接著,馬克思筆鋒一轉,寫作筆調呈現出一種自信的樂觀,說到: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現實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民族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57]這段話放在現今來看,馬克思所掌握的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有一定的正確性,這正確性主要是在他清楚的勾勒出一個鉅觀的全球化圖像,但相對的為什麼在此圖像之下,並非於馬克思樂觀的「各國民族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這裡牽涉了國家這政治實體的問題,至今,我們並未能看見國家疆界的消逝,除了大型資本之外以及少部份的人,我們一般人是難以輕易的自由的跨界移動,這必然造成不同的歷史文化形成出不同的社會環境,我想這是馬克思未言明的現實情況,在此情況下,我們當然無法看見一個整體性的運動。但首要的除了是聯合的行動之外,在此看起來,更重要的則是如何在各地區政體間找尋普遍性的基礎。



  在第二節最後,馬克思再次的強調各種意識形式皆是生活條件與社會關係的反映,於是必須革命的不是社會的部份領域,而是須將目標指向整體的、根源的階級鬥爭。[57-8]最後最後,馬克思寫下了運動的順序,可以從中依稀看出一個國家的形狀。然而,現在我的知識還無法釐清,馬克思在此說的國家是什麼樣的國家?但可以確認的是,在馬克思指出的十點之中,國家成為了政治與經濟的集中壟斷來源,而我不知道這樣的國家在權力運行的實際層面上是該如何操作?進而做到整體的、人的自由解放?[59-60]



  第三節馬克思回顧了在他之前或與他同時的各種理論路線,在這節裡我們能輕易的藉由馬克思所抨擊的對象來一再勾勒出自身的理論圖像。馬克思將他們分為:反動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批判的或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在反動的社會主義中又可以再劃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反動的人是舊貴族以及小資產階級,兩者的共同性便是:他們皆是被資產階級所推翻、其生活條件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裡日益惡化和消失的階級。這兩者皆懷著一種懷舊式的論調,雖然其中小資產階級對於生產關係不乏有透徹的分析,但他們的方向皆是朝著恢復過去的反動心態。[61-4]第二種反動的人是18世紀的德國哲學界,他們忽視了法國的運動脈絡,以及政治條件、生活條件,直接的搬至德國作一種形而上的思辨。進而,「真正的」社會主義忘了關注自身的歷史進程,承襲了現存制度的真實基礎-小市民利益,反動的利益。[65-7]



  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馬克思在此點名了一切為了保全資本主義生存的邏輯,一種意圖改良的、消除弊病的、撫慰人心的路線,這樣的體系將問題視為是個人的、自由主義式的,並非是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廢除,而是在此關係上進行的行政改良。[69]這些以現今來看皆不陌生,並實際的延緩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內在矛盾發生,而這也是資產階級有力分化無產階級的利刃。



  批判的或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則是一個特殊的情況,他們是一群走在歷史浪潮之前的人,他們是同歷史的發展成反比。[72]他們的理論發展時期是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還不發展的最初時期。他們嗅到了一些矛盾的可能性,但並沒有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於是他們企圖通過一些局部的試驗來證明自身的體系,能達到削弱階級的鬥爭、調和對立,這也讓整體脫離了政治的革命行動,成為一種空想,一種烏托邦式的溫室。



  第四節中,馬克思細數了法國、瑞士、波蘭、德國的現實情形,共產黨與各國現有反對黨的關係,最後又再次的確認共產黨人所支持的運動都是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其關注的核心為所有制的問題[74],並以一種激昂的、渲染的文筆招喚全世界的無產者。這裡馬克思自己又再度暴露出一個之前早已潛在的問題:他先承認了各國的歷史進程以及社會環境皆有顯著差異,而前文又言及「真正的」社會主義忘了關注自身的歷史進程,導致對於他國經驗的誤植[65],然而,馬克思卻只接以「共產黨人到處支持」[74],政治行動上的革命勢必得視具體的歷史與地區環境而有所難以抹平的差異,無產階級聯合又該如何?馬克思卻以激昂的情感做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