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見微知著



  這次的閱讀份中,雖是從三本書中節錄,實則為四篇文章。文章內容所討論的領域更是大有不同,從桑兵所寫的戴季陶人物研究,到余英時關於年譜學的討論,再到最後王東杰的四川大學的學校教育史研究,這讓初觸歷史的我一時無法領會,這樣的三篇文章在同一週參照閱讀的意義為何?因為我並非歷史系學生,一開始閱讀時是有一點技術面的問題必須克服,就好比我分不清究竟何為年譜?何為年譜長編、傳記、年鑑?(閱讀至最後才有點概念)或許也因非歷史系的身分,讓我不經的從這四篇文章中思考,究竟什麼是歷史,歷史的研究是如何實作。



  雖然,我依舊是無法回答,而現在所感受認知的也並非一定正確,從文章內容來看,就好似三位學者現身說法,講解自己是如何作研究(余英時這篇較無法看出),為什麼要這樣做。桑兵於緒論中說明了他個人對於歷史的想法,認為在孫中山研究的這領域裡是不夠的,而現在的資料湧現,研究卻不夠深入,並無做一個正確的詮釋解讀。當然這也是因為孫中山先生當時身處的位置十分重要,相對的非常複雜,而他也擁有著多重的身分,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的多種品格,所以在進行資料的解讀時,相對的困難度也就大大提升。桑兵借此反駁了上一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中國學界對於人物研究的貶低,認為研究人物是必須具有了解之同情,若要了解人物,更必須在相關的知識和智慧方面超越對象,由此想見人物研究的困難是如此的深。再來,桑兵又告誡著我們,治史切忌為成見所囿。這也看出桑兵所認知的歷史是必須極為小心的,必須對於資料作謹慎的確認屬實,而不能片面的輕信,這也是反映史實的根本。



  戴季陶研究這篇,我個人收穫最大的則是前半段的研究原因。從戴季陶的研究原因便可以知道人物研究的特性與必要為何。如同桑兵所說:重要人物往往親歷各種關係社會發展的重大事件,其思想活動能夠集中反映社會矛盾的展開和思想變遷。戴季陶因為身為國民黨領導集團的核心人物,又對於當時的文化思想有重大的影響,再加上他對於中國與列強關係有著重要性。這可以看出,將歷史視野縮小至一人身上時,能細微的看出當代歷史社會的痕跡。這部分又與第四篇的學術機構研究相互呼應,也就是所謂的「見微知著」,以一個點開始,從發展過程中考察一些更宏大的因素對它的影響及其反應。我認為這樣的想法是突顯細微處的重要性,也說明了治史的謹慎小心,尤其是面對浩和史料時,即有可能因一個細部的思考而影響了其他部分的理解,以桑兵之語就是:識一字成活一片。



  說到人物研究以及見微知著,那剛好也就是余英時所討論年譜學的範圍。年譜學就余英時的話語中看來,是以個人為核心的編年體。年譜學有別於傳記,它既有對象的一手文字節錄,更有編者的二手貫穿,可以反映出對象的思想與當下環境的關連性,尤其是年譜長編,因為收錄大量的一手文獻,所以更能忠實的反應對象的真實面,較不易出現傳記容易產生的偏頗偽造。年譜長編的缺陷主要還是因為多了編者的介入,導致了有著主觀的視野囿限。另一點讓人詬病的則是不能「連貫敘事」的缺陷,這問題我到認為不是根本性的問題,或許這樣的結果是取決於編者的寫作能力。



  「從細節處研究大歷史」是這三篇的共同核心,人物研究與大學史研究是一種對象,年譜學則是一種有利的資料媒介。從細微處開始,不帶著預設立場的進入史料,再從史料的特性找出與之的關係,以一種包圍的形式向核心逼近,如桑兵所言:從歷史本身的複雜性中看出所謂規律,遠比犧牲史實得出概念化的結論來的重要。











*************

這篇為<中國近代文獻史料選讀>第一週的課程閱讀心得

也是我初學歷史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