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無野之城

 

看法總是要陳舊過時,事實永遠不會成舊過時。



人總是習慣於帶著自己的預先想法,滿懷期盼的只想看見自己所想見的世界。但唯有拋卻這一切,才是自由,才是真實。



今夜抓住了台北電影節的末梢,無野之城,是我看的其中一場,也是最後一場。



"無野之城",字面的解釋為:沒有棒球文化的城市。故事的主角圍繞著香港棒球代表隊,一群喜愛棒球,不畏他人異樣神情,默默追尋著夢想的人。這個夢,並非飛黃騰達;這條路,看不見璀璨光明,在香港打棒球,連業餘都不算。球場雖美,卻無觀眾席、全壘打牆,只因如此便能置換為足球場。這些人從小到大走過至今,便是這樣的城市,無野之城。



片中有幾個點,我認為別具意義。第一,在片中不時穿插許多略有歲月的歌曲,如:張國榮、梅艷芳、黃家駒等(恕我所記不多),特別的是於一首插曲終了,螢幕特地出現藝人姓字,並且寫明了生卒。這一切安排便產生一股極濃的"致敬"意味。一如導演雲翔解釋,他認為香港逐漸的失去了一些東西,宣告了一個世代的逝去,上一代的那些人,全憑著自身的才華,蟄伏的付出,而終綻光茫,而不是倚仗著顯赫家世,以捧而紅。



第二,雖以棒球為名,卻沒有著過多著墨。過去關於運動的電影,多集中的塑造出高亢的激情,以一種類似英雄傳奇的手法,訴說著運動員的起落,並醞釀著觀眾投入情緒的凝聚,最後以歷史一刻作結。在無野之城,直至最後才有著接連的比賽畫面,並且沒有刻意的著墨於勝負立見的剎那。或許,那些殷殷期盼著出現棒球內容的人會大失所望,但我認為影片於此更顯真實。生命的行走,並不就是如此嗎?每位演員們雖為真實的球員,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生命的追尋,以及血肉的情慾感受。或許有人會認為這與片名不符,我卻認為這樣的情緒來自於觀者自身的遮蔽,進而忽略了此片更用心鋪成的意義。



野,通常意為著非主流,是無法登大雅之堂的。(當然,我們可以質疑主流與非主流之分究竟是誰有定義詮釋的權力?但在此我不想多做這番討論。)在香港打野球是罕見的,在香港以野球作為夢想更是異數,這樣的異數竟無畏自身與芸芸眾生之間的極大歧異,堅持著自己,凝視自身的軀殼,誠實的傾聽內在的真實(一如身體的赤裸真實)。做自己,是最難讓人忽視的色彩。無野之城,便是圍繞著此意念而生。



無論是張國榮、梅艷芳、黃家駒還是阿聰、阿俊,他們正實踐如劇中台詞:"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他們皆追尋著自己所定義的生命,哪怕有一天,顧盼四週無人與共,也不羈放縱的向前。這是部講述尋求自我夢想的故事,更是對於那些不被他人所看見卻固執的堅持自我的人致敬。



"每一樣都是我的夢想,不能放棄的。"



無野之城中的裸露與同性問題我已不在乎,這些議題或許會有著更多的人討論著,但放下這些"議題"的探討看法,事實永遠不會成舊過時。

 




{###_fatcat31930/32764/1002157006.jpg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