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如何教育?

 

(不能)隨波逐流,順從聽眾......判斷者不是向聽眾學習,而是教育聽眾,反對那些以錯誤的、不恰當的方式給聽眾提供快樂的表演者.....把事情交給大多數聽眾來裁決,根據他們的投票來決定勝利者。這種做法既腐蝕了詩人,也腐蝕了觀眾的嗜好......

--柏拉圖《法義》659a-c





**********

此段是在《法義》中的雅典來客與克里特人談到教育時指出,判斷一種音樂、戲劇或誦詩是否有益於城邦。若樂師演奏,演員演戲,誦詩人誦詩,皆是對於創作的理解和承傳,那這就是(城邦)教育的關鍵問題。



理解、解釋與讚美、表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言說方式,顯現出的也是兩種不同的目的。若樂師演奏、演員演戲、誦詩人誦詩只是讚美與表演,那只是一種外在的裝扮,是對於意義本源的附加;若是理解、解釋,那是溝通神與人、信息與接受者的串聯,解釋即是思考,通過解釋,思考才會接近品質更高的知識,意義的呈現便得靠解釋,而解釋卻又要朝意義的本源。



於是教育的再詮釋必須是理解與解釋的,而不是讚美或表演,這樣對於聽眾才會是有益處。所以,要教育什麼?以什麼樣的方式?並不能投聽眾所好,該是教育者有所堅持(以理解、解釋的方式),否則只是腐蝕了聽眾以及教育的意義。



我想這是很值得回過頭來思考台灣的高等教育環境,一切的卓越計畫、漂亮評比,一切的體恤學生、多元方案,究竟是真的"教育"還是腐蝕了學生?是學生素質的低落亦或是教育者的迷茫定位?

1 則留言:

  1. 很明顯的,

    你又開始不正常起來了



    囧rz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