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名"這關 

《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子曰:龍德而隱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譯釋:

一個有龍德的人卻隱藏自己,

不受世俗改變,不想在這個時代成名,

因此遁世隱居,卻不鬱悶,不被人認同,也不鬱悶,

喜歡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

意志堅定,完全不可動搖,這就是潛龍之德。







人要脫於名 無外在我



還真的很難



多難? 看紅塵中的比例多高就知道





假使自己有足夠的信心

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

隨時都能跳脫框架問自己是在做什麼



那這樣的人 是飽滿的 是成熟的





就如鄭志城老師說的:



成熟的一種可能方式--以"思考"獲得



一種理直氣壯的自信

一種不假他人的自在

以及一種心安理得的從容



那不就是一種成熟嗎?





名 讓人嚮往



而名之所以可能

是在他人面前展露自身



名不會在陋室之中 無由而生





當然 還有另一種可能



則是在逐名的過程中

過於的在意他人對於自身的注視



卻忘了自己看看自己

有多少讓人為之驚艷的質量





更者



在<雍正王朝>中 

二月河筆下的張廷玉 

為相數十載 榮辱不衰 



謹守:千言萬當 不如一默





這一默的背後



是有著多少深思熟慮

是有著多少處世修為



是協理陰陽 調和朝野





當一切 向外的行為開展



逐名 要尊重 貶抑他人 在意得失...



卻人人忽略了 向內的探尋



該思考



指責背後要的是什麼?

道歉之後還有什麼?

貶抑他人之後得到的是什麼?

要求尊重時,他人的尊重又是什麼?

自身當下到底是在逐什麼?





一條以"名"為軸線的看待

或許無法概括一切



卻可以作為一個起點

讓人去反思許多政治性的問題

去檢視不同的聲音





誤解的開始並不是來自於差異



衝突的來源 並不是對話





是該學著做到一種二元的"對內力量"



一邊擴大對於內在本質的提問

從中更能理解體會與他者之間的差異



另一邊縮小內心的藩籬

以一種忘我的心不求其他





別在紛亂的"政治"中 忘了



自己為什麼會在當下雙腳駐足的位置





名 這關



模糊了自己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