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兩種衡量 一個人





從小學開始



我們都被要求要五育均衡

(雖然智育永遠是最重要的)

但還是有項東西叫做"群育"



求學階段的我們

合不合群是個挺重要的觀察



那時候的老師遇到家長都會說一句:

"你家的小孩和同學相處的很融洽很合群"

或是"你家小孩和同學間的相處很不合群"



有幾種小孩子就容易被特別關注

認為是種不正常-

過度安靜 不與人互動 不參與群體



這些這些是不是就型塑了我們

所謂的一般人 



一種合群的人





合群代表了什麼?



首先是必須要有著一個團體

而個人是必須安置在團體之中



在團體中意見或是理念相左時

個人是被需要服從多數人的

並且之後就必須認同



而合群的範疇裡 沒有所謂的退出

沒有人可以退出這遊戲





逐漸的長大了以後



我們又會開始被人說:

"要有獨立思考"

"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主見"

"要有點主見,不要人云亦云"



思考這種是

就是自己用自己的腦袋想



思考是再個人不過的事

是種個人內在的"個體性"行為

思維是一種孤獨(如蔣勳所說)



主見這裡指的則是堅持自己的想法

主見更是種:帶有自信的判斷力



相信自己的思維就已有判斷的存在 





很多時候 事件的突發

才能看清一個社會的真實面





在社會中如果發生了一件

個人與團體的認知模式不同時



個人是該被"和諧"掉(中共用語)

在團體中做個合群的人



跟隨並聽從主流的價值判定

正如小時後我們所受的教育



抑或是

個人該堅持自己思考後的想法

即便脫離群體也在所不惜



不僅思維是孤獨 

真實的人也是孤獨





要這樣孤獨的人遮住了眼

忽視自己所見的



用一種阿Q精神去嘲諷社會

只為了讓自己好過



怎樣才是社會要的?

怎樣才是個人自己想要的?



遊戲的規則是誰定的?

能擁有屬於自己的遊戲嗎?



有人會說這樣的不顧他人是自私的



而那指責似的絕對價值認定

對於個人是不是更是缺少了另一種可能

一種沒有對錯的模糊



社會不是本來就該如此的嗎?



不然何來疑問? 

有疑問才有思考不是嗎?





這樣的

兩種聲音 兩種衡量標準 



這樣的矛盾社會

在一個渺小個人的身上相互拉扯



這渺小個人是該如何是好?





這樣的社會是怎麼了?





2 則留言:

  1. 兩套標準衡量一個人

    我倒覺得不算複雜



    主見、獨立思考和合群

    就真的悖逆了嗎?

    我置疑

    也納悶



    別空想了

    起而行吧



    沒聽過且戰且走

    也該知道以戰養戰吧

    軍訓課都有教!

    回覆刪除
  2. 兩種當然不是完全的不相容

    事實上兩種本來就同時存在我們的社會中



    正因為兩種是這樣的沒有對錯好壞的存在

    我才會說:

    "絕對價值認定對於個人

    是不是更是缺少了另一種可能

    一種沒有對錯的模糊"




    回覆刪除